內容目錄

 


 

對現代人而言,「喪禮」帶有些許的神秘色彩。不論儀式或簡或繁,我們總會聽到殯葬服務人員說著我們不懂的專業術語,或進行著我們不明白的流程。若沒有禮儀師、佛道人員的引領或說明,難免會讓人不知其意、不明所以然。

 

根據民國 95 年「臺閩地區殯葬消費行為調查研究」指出,在治喪期間從接體到安葬,平均花費天數約為14天。其實喪禮並無絕對的標準流程,其呈現方式與講究程度,取決於個人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或興趣喜好。加上現今社會環境變化、家庭結構改變,治喪天數已縮短許多,且流程也變得較為彈性。

 

殯葬流程與儀式內容可能因宗教信仰或地方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本篇文章將帶大家認識常見的「殯葬專業術語」及「喪事用語」,與其蘊藏意涵。

 


 

殯葬術語聽不懂?傳統習俗大解析 

傳統殯葬禮儀流程與名詞解釋

 

  1. 搬鋪
    又稱「徙鋪」。臺灣早期有返家安息的習俗,甚至有「在家過世」才算是「壽終正寢」的觀念。若已是病危且放棄急救或醫療的病人,家屬則會從醫院帶回家中,與家中神明及祖先做最後訣別,讓病人平靜、安心地離開。現今大多在醫院往生後,直接移往殯儀館冰存,或租用冰櫃放置家中冰存。

 

  1. 遮神
    在確認親人往生之後,會為其沐浴、更衣。而早期的神明、祖先牌位都供奉在大廳,將逝者從臥房移至大廳時,習俗上會用米篩或紅紙遮擋神明與祖先牌位,避免直接讓神明與祖先直接看到遺體,以示尊重,直到大殮入棺後再除去。

 

  1. 帷堂、闔扉、示喪
    又稱「吊九條」。早期會用竹竿架吊起一條全匹白布,彎九次後圍起逝者,做內外區隔,避免親友來訪時直接面對到大體,也能防止陽光照射,現今大多改用「棺圍」形式;依禮俗,喪家需半掩門扉,並在大門以白紙示喪,白紙寫上嚴制(高輩份男性)、慈制(高輩份女性)或喪中,出殯後再將其移除。

 

  1. 舉哀
    家屬會換上白色或黑色等素色衣服,男女左右站立,傷心哭泣,以盡其哀。有些地方習俗會在門外打碎一只瓷碗,表示「碗破家圓」。

 

  1. 易枕與蓋水被
    在舉哀後,家屬會用石頭或一疊銀紙作為逝者的枕頭,傳統習俗相信會為子孫帶來智慧,如此也能讓逝者面容較為安詳,並且會在逝者口中放入硬幣、紅紙或金箔(含殮),兩眼放上銅幣蓋住,此為「易枕」;再以白布製成、中間加縫紅布的被單,覆蓋於逝者身上,或是使用逝者生前所使用的被單,若是佛教信仰也可使用蓮花被,此為「蓋水被」。

 

  1. 更衣
    為逝者更換壽衣,習俗上男性換穿長袍馬褂,女性換穿鳳仙裝。

 

  1. 守靈
    家屬在靈幃前看守、陪伴,維持靈堂清潔,並且接待前來弔祭的親友,也避免讓貓、狗等動物靠近靈堂。

 

  1. 豎靈
    也稱「安靈」,傳統習俗會請佛道人員以逝者衣物登高招魂,並設立其牌位,作為逝者有形與無形的象徵。

 

  1. 擺腳尾燈、燒腳尾金、設腳尾飯
    傳統習俗會在逝者腳邊點一對燭燈,讓逝者一路上都有照明;焚燒腳尾金(紙錢)是為了讓逝者一路上有金銀財寶可使用;另會擺放一碗白米飯及一顆蛋作為腳尾飯,並在飯中直插上一雙筷子,讓逝者吃飽再上路。現代大多地方已省略此儀式。

 

  1. 頌腳尾經
    誦唸經文,引領逝者上路,往生西方淨土。

 

  1. 居喪成服、喪服(孝服)、孝章(孝誌)
    傳統習俗有披麻戴孝的服喪制度,早期喪家需穿著古代孝服,行「成服禮」稱「居喪成服」。古代孝服依照親屬關係,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等五種樣式,所以又稱「五服」;現代五服則為麻布、苧布、藍布、黃布、紅布。另外會在衣袖端戴上孝章,若逝者為男性,則戴在左袖,女性則在右袖。

 

  1. 開魂路
    為了讓逝者順利上路,習俗上會請佛道人員以長約三尺、寬約五寸的布或紙製作魂帛 (也稱招魂旛),寫上逝者的姓名與卒年月日,懸於有葉的竹枝上,並在神、佛錢誦唸經文,為逝者領路。

 

  1. 哭路頭
    在臺灣傳統習俗裡,若子女未能會得逝者最後一面,在離家不遠處大聲舉哀,難過痛哭直到進入家中,表示悲痛不已。現代大多都以鞠躬致意代替之。

 

  1. 擇日、擇地
    臺灣傳統重視行事時辰與方位風水,尤其如入殮、移柩、發引等重要的禮儀環節,更是會特別請專業人士協助看日擇時與選地。

 

  1. 報白
    也稱作「報喪」,家屬會發表訃聞,訃告諸親友。傳統習俗若是父喪,要向伯叔、姑母等報喪;母喪則要向母舅報喪。

 

  1. 買棺
    也就是買棺木,俗稱「買大厝」,土葬棺木與火化棺木所的材質不同。傳統習俗若是父喪則由孝男前去購買;若是母喪則由親家一人陪同孝男前去購買。近年政府推行土葬輪葬制度,若干年後開墳撿骨,所以即便是土葬,棺木已不需像早期如此講究,且大多也都由禮儀公司統合服務。

 

  1. 拜飯
    又稱「奉飯」或「孝飯」,意即將逝者如在世時般照顧,早晚供奉飯菜、茶水及盥洗用具於靈前。拜飯的早餐在日出後進行,晚餐在日落前完成,或是依照逝者在世時的作息進行亦可。

 

  1. 作七、做旬
    作七與做旬不同。「作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請佛道人員來舉行法事,第七日為「頭七」,第十四日為「二七」,而第四十九天為「滿七」或「尾七」;「做旬」是在作七後進行,每十天舉行一次法事,第九十九日不做旬,次日再舉行「百日」儀式,所以共會進行四次法事(四旬)。現代大多已不做旬。

 

  1. 燒庫錢、燒靈厝
    燒庫錢也稱作「圍庫錢」,家屬會圍成一圈焚燒紙錢給逝者。另外會準備紙車、紙馬、紙房在靈前焚燒,供逝者在另一個世界使用。

 

  1. 功德法事
    經由佛道人員舉辦功德法事,為逝者唸經拜懺,祈求神佛寬宥,為逝者消除種種罪業,在前往另一個世界的道路上充滿光明。

 

  1. 求飯
    也稱「乞米」。若長者是在晚餐飯後的八點至十一點間往生,民間習俗認為此舉有不照顧後代子孫之意,所以會準備米飯、水果、碗筷等相關供品等,請佛道人員做求飯儀式,祈求逝者庇佑子孫,讓後代能多些食祿吃穿。

 

  1. 辭生
    在將逝者安置於棺木前,親屬會為其舉辦最後一次的祭奠作為道別,所以稱為「辭生」。會準備一碗白飯與六或十二道菜陳列於靈前,由佛道人員協助行辭生禮,代逝者用筷子夾菜,每夾一道菜便說一句吉祥話。

 

  1. 小殮
    將逝者放入棺木中,為其戴上首飾,並放入各有其意涵的紙紮童男童女、過山褲、護心鏡、九朵蓮花、壽被,最後再蓋上棺蓋,但會留下一點空隙。有些地方文化的小殮意指沐浴、更衣、化妝,儀式內容可能有些差異,並無絕對的答案。

 

  1. 大殮
    在家人親友最後一次瞻仰遺容後,將棺蓋蓋上,正式封棺。有些地方文化的大殮意指將逝者放入棺木中,並且封棺。此為地方文化差異有不同的解釋。

 

  1. 封釘
    也稱「封棺」或「安釘禮」。佛道人員會口唸吉祥話引領,由逝者家屬手執斧或槌,點釘封棺。若是父喪則由叔伯為主釘;母喪則由舅父為主釘。儀式進行中,佛道人員會口唸吉祥話,並引導家屬附和。

 

  1. 繞棺
    或稱「旋棺」。在封釘之後,佛道人員會帶領家屬逆時鐘繞棺三圈,表示對逝者的不捨。

 

  1. 移柩
    或稱「轉柩」。意指將棺木(靈柩)移至禮堂(靈堂),表示告別儀式正式開始。棺木移開後會在原處放置火鉗、發粿、桶箍、水桶等物,象徵添丁發財、子孫團結之意。

 

  1. 家奠
    現代多以「家祭」稱之。通常會在出殯前一天佈置好禮堂,在出殯當天讓親戚前來告別、上香致禮。禮堂四周會擺放各方親友致贈的鮮花、果品及輓聯。

 

  1. 公奠
    現代多以「公祭」稱之。在出殯當天,讓逝者或親屬的友人、機關團體、公司行號等外賓前來禮堂,集體上香致禮,並向家屬表示哀悼。

 

  1. 啟靈
    也有人稱「起靈」。意指將靈柩(棺木)抬起,送上靈車(禮棺車)。當靈柩穩穩抬起時,習俗上會踢翻或取走固定靈柩的柩凳,子孫會跪送靈柩上靈車,並且手摸靈車或拉著紼帶,表示對逝者的不捨。

 

  1. 出殯發引
    出殯俗稱「出山」,發引指的是啟動靈車出發。意指正式將靈柩送往墓地或是火化場。

 

  1. 辭客
    在發引一小段路後會停下靈車,家族子孫向今日前來送行的親朋好友鞠躬,並婉辭親友留步,不勞其遠送。

 

  1. 點主
    早期會請官員或地方仕紳擔任「點主官」,後來大多由佛道人員進行。家屬跪地拿著逝者神主牌,點主官執新筆沾朱砂墨,點「王」成「主」,家屬再將筆收回,謂之子孫筆。傳統土葬則會在墓地進行點主。

 

  1. 火化
    將靈柩送往火化場,恭送靈柩進入火化爐,燒為灰燼。親屬這時候可除去身上的孝服。若選擇公墓土葬,待若干年後起掘再撿骨火化;或是撿骨後不火化放入骨甕存放。

 

  1. 撿骨封罐
    撿骨(撿金)並裝入骨灰罈中封存,待骨灰罈包巾完成後,由長子、長孫或家中其他男丁抱著,準備進金(晉塔)。撿骨時親屬需在旁確認整個過程,

 

  1. 進金
    將骨灰罈或骨甕,送往指定的存放地點。現代大多是經過火化,並存放於靈骨塔中,所以也稱作「晉塔」。

 

  1. 返主安靈
    出殯完成後返回家中,並將逝者的神主牌迎回家裡供奉,另外會準備一張供桌,安靈祭拜。現代大多是安置在祖先牌位旁。

 

  1. 除靈
    也稱「除孝」,傳統習俗會在「滿百日」或「滿三年」後除靈,但現代大多在出殯後即除靈。意即喪事處理完畢,將靈桌及相關物品撤除。

 

  1. 巡山
    早期傳統土葬,親屬會在埋葬後數日返回墓地巡查,也稱為「巡墳」。

 

  1. 完墳
    早期傳統土葬在墳墓建造完成後,會擇一吉日到墓地清掃、祭拜,並查看墳墓是否有完好無損。

 

  1. 百日
    意指親人逝世滿一百天,習俗上會請佛道人員誦唸經文作祭祀,所以稱為「作百日」。

 

  1. 對年
    意指親人逝世滿一週年,習俗上會請佛道人員舉辦祭祀,誦唸經文,此儀式稱為「作對年」,在古禮稱為「小祥」。

 

  1. 三年
    意指親人逝世滿三週年,古禮有守孝三年的習俗,會請佛道人員舉辦祭祀禮儀,俗稱「作三年」,古禮稱作「大祥」。

 

  1. 合爐
    親人逝世滿三年後,即把神主牌燒化,將其姓名寫入祖先牌位上,並將原本的爐灰取一部份至祖先香爐中,即為合爐。現代大多會在進金後擇一吉日,或在對年時完成合爐。
     

  2. 慎終追遠
    在世親屬會在每年清明節或逝者忌日團聚,前往安葬地點追思祭拜。

 


 

殯葬術語聽不懂?傳統習俗大解析

 

現代殯葬禮儀流程與名詞解釋

 

  1. 遺體安置
    將逝者遺體移至殯儀館安置;或是送回家中,租用冰櫃冰存。

 

  1. 豎靈
    為逝者設立靈位及靈堂。

 

  1. 訃聞(報白)
    選定出殯日後即印製訃聞,訃告諸親友。

 

  1. 入殮(入木)
    為逝者沐浴、更衣後放入棺木中,並將棺蓋蓋上。

 

  1. 出殯(告別式)
    分為家奠與公奠。家奠是讓親屬祭拜致禮的儀式;公奠是讓逝者或親屬的友人、機關團體、公司行號等外賓弔唁的儀式。

 

  1. 火化
    遺體送往火化場火化,再選擇墓園或塔位存放。若是傳統土葬,則將遺體運至墓地,準備安葬,待若干年後再起掘撿骨,移往墓園或塔位存放。

 

  1. 進金(晉塔)
    火化後的骨灰裝入骨灰罈後,送往指定的墓園或塔位存放。一般進金儀式會準備兩份供品,祭祀逝者與拜土地公用,供品選擇鮮花、素果即可。

 

  1. 返主安靈
    出殯完成後返回家中,並將逝者的神主牌迎回家裡供奉,安置於祖先牌位旁。

 

  1. 慎終追遠
    在世親屬於百日、對年、三年及每年清明節或逝者忌日,前往安葬地點追思祭拜。

 

 

現代的喪葬流程大多在殯儀館進行,並且委託禮儀公司協助處理,但若能了解整體過程與其背後意義,相信未來在規劃身後事時,能帶著從容與自在面對,且可以更清楚地找到符合自己或家人的需求,圓滿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天陵官方LINE帳號|24H收訊

加入好友

免費服務專線|每日 08:30-17:00

080-909-5599

新竹縣市公立殯儀館資訊

◇ 新竹縣竹東鎮立火化場


◇ 新竹市殯葬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