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親人離世後,我們總會聽到長輩說:「記得頭七要準備好!」在這個特定的第七天,香火燃起,供品擺放,家人們懷著敬意與不捨齊聚一堂,靜待那看不見卻深感存在的靈魂歸來。

 

頭七,這個看似簡單的儀式,卻是喪葬文化中最重要的傳統儀式之一。對家人而言,這天是亡者回家的日子,也是家人向亡者道別的時刻。在不同地區、宗教信仰中,頭七儀式有著不同的演繹方式,各有各的特色。那麼,究竟「頭七」要做什麼?日期怎麼計算?背後又有哪些習俗?本篇文章彙整了相關內容提供參考。

 

本文目錄

 


 

頭七是什麼?為何要作頭七?

 

簡單來說,「頭七」是指親人過世後的第七天。根據傳統的說法,離世的人會在頭七這天回來探望。因此,家人會準備豐盛的食物、點上香燭,就像迎接遠方的親人歸來一樣,透過儀式向親人表達思念與祝福。

這項習俗在華人社會流傳已久,其起源與說法因地方習俗或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各有差異,但相同的是家人對逝者的深切敬意。

 

 

頭七的法事在哪一天舉辦?頭七日期如何計算?

 

頭七的日期計算方式是以親人往生當天為第一天,往後加六天即為第七天,也就是頭七的日子。例如,若親人在 1 月 1 日往生,則 1 月 7 日便是頭七。

然而,按照習俗,頭七的儀式通常會選在「第六天」晚上 21:00 舉行,並在 23:00 或 23:15 的「交子時」結束;或者在子時(23:00 - 01:00)之間完成,儀式所需時間大約為兩小時。

這樣的安排與古代的時間觀有關。在傳統觀念中,「子時」(23:00 - 01:00)被視為一天的開始。選擇在第七天的第一個時辰舉行頭七儀式,不僅象徵誠意,更帶有向亡者送上衷心祝福的深刻意涵。

 

 

頭七儀式在哪裡舉行?

 

頭七儀式的地點,通常選擇在殯儀館的禮廳或禮儀公司會館內的場地舉行。禮儀公司的據點一般位於殯儀館周邊,所以無論選擇殯儀館還是會館,在交通便利性上並無太大差異。

地點的選擇主要取決於參與人數的規模。如果預計參加的親友較多,則需要較大的場地來容納,這時可以考慮租借殯儀館內級距較高的大型禮廳。

另一種方式是在家中設置場地作頭七。不過,這個選項比較適合獨棟式的住宅(透天厝)或鄰近處有空地的住家。如果是在人口密集、住宅緊鄰的地區,可能較不合宜。

 

 

頭七儀式通常有哪些流程?

 

臺灣典型作頭七的儀式以佛道教為主,會由專業的法事人員主持,引導家人進行各項流程。整個儀式大約需時兩個小時左右即可完成。

 

一、設置場地

作頭七的場地布置多以簡潔莊重居多。場地前方擺放供桌,桌上陳列鮮花、水果、飯菜等供品,象徵對逝者的敬意。椅子則安排在場地的左右兩側,中間留出一條走道,方便家人和親友通行。這些布置工作通常由禮儀公司協助完成,專業又省心。

 

二、上香祭拜

家屬持香祭拜,意旨在向逝者表示已準備好豐盛的佳餚供享用。上香後,通常會等待約莫二十分鐘,象徵給逝者用餐的時間。

 

三、誦經祈福

法事人員通常會將經書分發給每位家人,讓大家能共同誦經,為逝者祈福。

 

四、擲筊問候

擲筊(兩片筊杯)用來問候逝者是否已經用餐完畢。如果擲出的結果是一正一反(一平一凸),即為聖杯,象徵逝者回應已經吃飽。若現場沒有筊杯,也可以用兩枚銅板代替進行。

 

五、焚化紙錢

如果供品中準備了紙錢,則在頭七儀式圓滿結束後,可以將紙錢送至焚化爐(金爐)進行焚燒。

 

 

頭七需要準備哪些供品?

 

供品的數量與種類不必過於繁多,重點在於心意,而非形式。如果對供品的選擇沒有明確想法,建議事先向禮儀人員或法事人員諮詢。以下是頭七習俗中常見的供品,提供作為籌備參考。

 

鮮花

花盆或花束的數量建議選擇成雙成對,色系以淡雅為主,例如黃色、白色或粉色。如果剛好碰上節日,也可以搭配符合節日氛圍的花種,例如康乃馨。

 

水果

如果家族對習俗較為開明,沒有太多禁忌,可以挑選逝者生前喜愛的水果種類;但若希望遵循傳統習俗,則需避免選擇以下類型的水果:

  • 成串類:如香蕉、葡萄、荔枝、龍眼,象徵意涵可能不吉利。
  • 多籽類:如芭樂、百香果、西瓜,籽多有麻煩多的意味。
  • 果實中空類:如蓮霧,被認為無心、不夠圓滿。

常見且適合作為供品的水果有蘋果金桔柳丁奇異果,這些水果象徵平安、吉利、添丁等美好寓意,備受推崇。

 

飯菜

通常會準備十二道菜,再加上一碗白飯。除了可以選擇逝者生前愛吃的料理,也可以搭配具有吉祥寓意的菜餚,例如發糕、甜粿、菜頭粿等,象徵好兆頭與好彩頭。頭七的習俗禁忌,會避免選用牛肉或馬肉,因為相傳在頭七這一天,牛頭馬面會引領逝者回來探望家人。

 

飲品

可以簡單準備飲用水或清茶,也可以選擇米酒或啤酒,並且倒入三個杯子中供奉。

 

其他

另外,還會備有紙錢和紙蓮花,並且在供桌上擺放香燭或蓮花燈,象徵對逝者的祈福與思念,營造莊重而溫馨的氛圍。

 

 

哪些人要參加頭七法事?

 

參加頭七儀式的主要成員,通常是與逝者有較近血緣關係的親屬,如配偶、子女、孫子女;其次則是兄弟姊妹、姪甥等旁系親屬。

一般而言,非血緣關係的友人無需參加,除非與逝者感情深厚或有獨特交情,則可能會應邀出席,以表達追思之意。

 

 

頭七有什麼特別的禁忌或注意事項?

 

供品

若是佛教儀式,頭七的供品建議以素食為主;若為其他宗教信仰,則葷素皆可選擇。需注意的是,傳統習俗上會避免將牛肉或馬肉作為供品,因為相傳在頭七當天,逝者會由牛頭馬面引領回來探望親人,避免使用這些供品以免冒犯。

 

不關燈

服喪期間,包含頭七在內,家中通常會保持燈光明亮,尤其是樓梯、客廳以及逝者的房間。這樣做的習俗意義在於幫助逝者找到回家的路。一般而言,這項習俗會持續到出殯當天。

 

孕婦

習俗上並未特別禁止孕婦參加頭七儀式,但每個家庭的習俗可能有所不同,建議事先詢問家中長輩的意見。如果孕婦出席頭七儀式,通常會繫上紅線或綁紅布,以作為象徵性的保護,具體做法可諮詢專業禮儀人員。

 

保持家族和睦

服喪期間家族應保持和睦,尤其是頭七這天更是如此,因為這是逝者返家探望親人的日子。所以建議在這段時間避免做出重大決定或討論可能引起爭議的家庭議題,這麼做的用意是不讓逝者產生牽掛。

 

服裝儀容

出席頭七儀式時,服裝儀容建議以樸素、素雅為主,避免穿著過於鮮豔或花俏的衣物。傳統上多以黑色、白色或深色系為主要選擇,以彰顯對儀式與逝者的尊重。

 

保持莊重安靜

在頭七儀式期間,應保持莊重安靜,以展現對逝者和儀式的敬重。避免喧嘩、大聲交談或使用手機等行為。即使是孩童,也建議事先告知並引導遵守場合的禮儀。

 

 

可以只作頭七嗎?還是要作滿七個七?

 

在早期的傳統社會中,通常會作滿「七個七」的儀式,也就是在家人逝世後,每隔七天舉辦一次佛事,連續實行七週。第一個七稱為「頭七」,第二個七為「二七」,以此類推,最後一個七稱作「七七」、「尾七」或「滿七」。

隨著工商業社會興起,現代生活節奏較快,「作七」儀式已逐漸簡化。以下是發展至今所演變的做法。

 

七個七

部分家庭還是會依循傳統,作滿七週的儀式。

 

大七

有些則是作大七,意即在頭七、三七、五七及滿七舉辦儀式;而省略小七,也就是二七、四七與六七不舉辦儀式。

 

頭七與滿七

或是只作頭七及滿七,且滿七儀式會安排在頭七的隔一週,也就是連續兩週舉辦佛事。而若要補辦剩餘的七,則會在滿七出殯後每隔兩天或每隔一週舉行。

 

頭七

更簡略的是只作頭七儀式,剩餘的七皆不舉辦佛事。

 

 

若是作滿七個七,習俗上會由不同的親屬來籌備儀式,以下表格提供參考。

儀式名稱 籌辦親屬
頭七

 大七,由兒子(孝男)負責準備,並作為主祭。

二七

 小七,由媳婦負責準備,並作為主祭。

三七

 大七,由女兒(孝女)負責準備,並作為主祭。

四七

 小七,由姪女負責準備,並作為主祭。

五七

 大七,由孫女、姪女負責準備,並作為主祭。

六七

 小七,由姪孫女、曾孫女負責準備,並作為主祭。

滿七

 大七,由兒子(孝男)負責準備,並作為主祭。

 


 

頭七,既是送別,也是重逢,在喪葬文化中被視為重要的儀式之一。雖然現代生活忙碌,許多習俗已被簡化,不見得會作滿七個七,大多數家庭還是會至少舉行頭七儀式。或許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文化形式可能會逐漸淡去,但頭七所象徵的情感意涵將永遠不會消失。


天陵官方LINE帳號|24H收訊

加入好友

免費服務專線|每日 08:30-17:00

080-909-5599

新竹縣市公立殯儀館資訊

◇ 新竹縣竹東鎮立火化場


◇ 新竹市殯葬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