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聽到「撿骨」,我們的腦海裡會浮現什麼畫面?是老一輩人口中的慎終追遠,還是電視節目裡介紹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儀式?其實,撿骨不僅僅是一個古老習俗,它還是對生命與親情的一種訴說方式。

 

想像一下,未來某天家族中的長輩們聚在一起,挑了個黃道吉日,帶著滿滿的情感與敬意,為已故的親人做最後的「整理」。從親手撿骨到重新安葬的流程,看似只是幫骨骸換個位置,但這卻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親情對話。家人們透過這些動作告別過去,也在安頓自己。

 

而現代人忙碌的生活,讓這個傳統在今日顯得有些遙遠甚至陌生。「撿骨」的背後究竟隱含著什麼樣的意義?撿骨流程具體如何進行?有哪些禁忌或注意事項?又為何有著這麼多講究?我們彙整了以下內容提供參考。

 

本文目錄

 


 

什麼是撿骨?為何需要撿骨?

 

簡單來說,「撿骨」就是親人逝世後選擇以土葬來安置遺體,經過數年後,家屬將骨骸從舊墓中取出,清理後準備重新安葬的過程。

據說,這項習俗起源於早期先祖背井離鄉來臺生活的時代。先祖逝世後葬在臺灣,而後代子嗣為了讓他們得以落葉歸根,便將骨骸從墓中拾起,帶回原故鄉安葬。隨著時間推移,這樣的行為逐漸演變成一種具有文化意涵的撿骨習俗。

 

除此之外,後來也發展出其它撿骨需求:

 

撿骨需求一:舊墓年久失修

隨著時間流逝,許多家族墓因年久失修而面臨損壞的問題,可能出現墓碑龜裂、墓基塌陷等情況,或是因地勢改變而造成結構體外露。

 

撿骨需求二:重大災害造成舊墓破損

重大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或土石流,可能會導致家族墓受損,甚至可能嚴重到摧毀整座墓基。

 

撿骨需求三:改善墓地風水

在傳統觀念中,墓地的風水與家族的興旺息息相關。如果認為原墓地的地勢不佳或環境有所變化,家人可能就會安排撿骨遷墳,另尋一處風水更佳的安息地。這除了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期盼庇佑後代平安順遂。

 

撿骨需求四:便於後代掃墓祭祖

隨著家族成員的生活圈往外縣市遷移,原本分散或偏遠的墓地可能讓後代掃墓變得困難。為了方便子孫緬懷先人,許多家族會選擇將分散在各地的祖先遺骸,集中在一處安置,並且地點選在靠近家人生活圈的地方。這樣的安排不僅縮短了祭拜路程,也有助於延續後代祭祖的傳統。

 

撿骨需求五:土地使用規劃改變

土地的使用規劃,可能會因為都市開發計劃或工業發展而產生變更,許多舊有墓地便會面臨撿骨遷移的情況。

 

撿骨需求六:輪葬制度

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公立公墓的土葬採用「輪葬制度」管理,即墓地僅能使用一定年限(依各地方主管機關規定),期滿後需要撿骨遷出,另尋墓園或靈骨塔安置。

 

 

撿骨流程具體怎麼進行?有哪些步驟?

 

擇日

傳統習俗會請專業的風水師或地理師,根據逝者生辰八字、家屬生肖及墓穴方位等,挑選一個吉祥的日子進行撿骨儀式。

 

挑選安葬地點

在進行撿骨儀式前,家屬可以事先挑選新的安葬地點。無論是選擇家族墓園還是靈骨塔,都建議親自前往現場參觀,了解實際情況,並且務必確認安葬地的合法性及相關權益問題。

 

祭拜儀式

在正式破土撿骨前,通常會舉行祭拜儀式。家屬會準備鮮花、水果、香燭等供品,向先人稟告撿骨遷墳的安排與原因,並向后土祈求整個儀式圓滿順利進行。

 

開穴破土

在這個過程中,專業師傅會根據吉時動工,小心翼翼地清理墓地,挖開土層,直至露出棺木,隨後準備進行開棺撿骨。

 

撿骨、裝罐

開棺後,先人的骨骸會被一一撿起,按照順序擺放整齊並清理乾淨,除去附著的土壤與雜質。之後會放置於太陽下曬乾,再裝入骨甕;或者經過火化後,存放於體積較小的骨灰罈中,為後續的晉塔安葬做好準備。撿骨流程大約會進行一小時左右,視實際情況而定。

 

 

撿骨需要事先準備什麼文件?

 

要在公立公墓進行開穴撿骨,必須事前先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起掘許可證明」,才能安排後續的起掘日期,以及現場勘驗作業。

 

而辦理「起掘許可證明」的申請,又需要準備哪些文件呢?

  • 申請人的身分證正本及印章
  • 亡者的死亡證明書或除戶謄本
  • 可證明申請人與亡者關係的戶籍謄本
  • 墳墓全景照片、可清楚看見墓碑上姓名的照片

 

 

撿骨儀式的供品如何準備?

 

撿骨儀式中常見的供品包括鮮花、水果、餅乾、糖果等,飲品則可選擇茶水或米酒;此外,紙錢、線香與紅色香燭可依照習俗需求準備。這些供品建議準備兩份,一份供奉先人,另一份祭拜后土,表達敬意並祈求儀式順利。

其中供奉先人的供品,也可根據先人生前的喜好,準備一些特別的食物,表達家屬與先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撿骨有什麼禁忌或注意事項?

 

撿骨儀式與其它喪葬流程一樣,需要以肅穆和端莊的態度進行。建議參與者穿著素色服裝,保持乾淨整齊,並在現場保持安靜,避免喧嘩或奔跑跳躍,以表達對逝者及家屬的尊重。

 

傳統習俗中,撿骨的時間會根據逝者的年齡來決定。通常逝者年齡越長,撿骨的時間也會延後,這象徵對長壽者的敬重。以下為一般撿骨年限的參考規範。

  • 十六歲以下的亡者:不撿骨
  • 三十歲以下的亡者:於埋葬後五年撿骨
  • 四十至五十歲的亡者:於埋葬後六年撿骨
  • 六十歲以上的亡者:於埋葬後六年、八年或十年撿骨。

 


 

撿骨作為喪葬文化中的重要一環,看似是一個繁瑣的傳統流程,但深入參與後會發現撿骨習俗蘊含著對逝者的深厚敬意。從挑選吉日、安排新的安葬地點、準備供品,到撿骨裝罐,最後再晉塔安葬至新的居所,每個步驟都乘載著家屬對逝者的懷念與祝福。

 

以上是有關撿骨文化的介紹,其流程與細節可能因地方習俗或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若有相關需求,建議由專業人士協助引導撿骨流程,以符合傳統禮儀規範。


天陵官方LINE帳號|24H收訊

加入好友

免費服務專線|每日 08:30-17:00

080-909-5599

新竹縣市公立殯儀館資訊

◇ 新竹縣竹東鎮立火化場


◇ 新竹市殯葬管理所